齒輪泵結合面漏油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
1.簡介
U泵是我廠針對裝載機液壓系統(tǒng)開發(fā)的一系列軸向補償齒輪泵,有工作泵和轉向泵兩類。該系列泵設計機理為側板軸向跟蹤補償,“8”字形側板在泵腔內軸向浮動。由于克服了固定側板磨損后效率低下的問題,在介入主機后迅速占領市場,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但在“三包”后期,產品由于泵體與泵蓋結合面滲漏被大量退回,約占外退泵的40%,給生產廠家造成了很大的負擔,也給主機和客戶帶來了很大的不便。結合面滲油的現象很快就引起我們的重視,我們抽取部分外退泵上試驗臺按JB/T 7041-2006齒輪泵外滲漏檢查試驗規(guī)劃跑合,發(fā)現結合面確有滲漏現象。拆卸了這些外退泵,發(fā)現結合部的密封溝槽無破壞,密封圈主要表現為以下現象;斷裂;啃咬;無明顯異常。
2.故障原因分析
(1)原因分析?,F象說明密封圈在溝槽內受到了力的作用。結合面之間的密封屬于靜密封。兩結合端面貼緊時溝槽內的壓力一般很小不會沖擊到密封圈。比較大的力從哪里來?我們分析;工作狀態(tài),齒輪泵腔內的壓力比較大,而貫穿于泵體和泵蓋的螺釘在壓力作用下發(fā)生彈性變形,在結合面形成間隙。腔內壓力從間隙進入溝槽作用密封圈。腔內壓力比較大時,螺釘彈性變形量加大,結合面間隙變大,溝槽壓力受制于腔內壓力。裝載機裝卸物料過程中,對密封圈直接沖擊,使之失效。如圖I所示,為在20MPa下試驗室測得泵體與前后蓋結合面之間的間隙量。壓力下前后蓋發(fā)生翹曲變形,在C、F點變形為最大,分別向外膨脹0.08、0.09mm。前蓋、后蓋與泵體結合部的間隙各增加了0.085mm。泵在裝載機上的實際工況更為惡劣,其壓力峰值有時可達25MPa,那么兩結合面的間隙還要加大,且長期不停的沖擊,密封圈這時更易失效。短時間內,密封圈即使還沒有發(fā)生拉斷、啃咬失效,這樣的工況下,也由于摩擦生熱變細,壓縮量變小發(fā)生焦耳效應導致滲漏。
(2)降低溝槽壓力分析。為了減小溝槽內的壓力和壓力沖擊,我們犧牲一點效率,開通了如圖J所示的A槽。這種方法,溝通進油口和密封溝槽,讓密封圈始終處于低壓,擺脫腔內高壓對其的影響,但效果卻仍不理想。究其原因:平常密封圈受到腔內壓力的作用是處于向外拉伸的狀態(tài)。泵在工作過程中經常產生負壓,大氣壓通過結合面的間隙向內擠壓密封圈。而負壓不穩(wěn)定,造成密封圈不斷和溝槽、A槽作用,出現了啃咬和拉斷的現象。密封圈與溝槽作用過程中摩擦產生熱量即使密封圈沒有破裂,由于焦耳效應壓縮量減小也會發(fā)生滲漏。
3.對策
針對這樣的情況,為改善密封圈的環(huán)境,提出改進方法。首先,在結合部多布局加強螺釘,如圖K所示,盡量減少螺釘的彈性拉伸形變量和前后蓋的翹曲,盡量減小結合面之間的間隙。布局加強螺釘后再次按圖I測量C、F點,測得向外膨脹0.03mm、0.033mm,可見結合部的間隙已充分減小。
經分析,溝槽內密封圈既受到負壓下向內的壓力,又受到腔內向外的壓力,即交替壓力的影響。改進辦法為保護密封圈,在溝槽內加雙擋圈。這樣既減小了密封圈在溝槽內的活動面積,又對密封圈形成了保護(見圖L)。
4.結論
改進后的齒輪泵在試驗臺上盡量模擬裝載機上比較極限的工況:轉速2500r/min,壓力25MPa,試驗溫度80~90℃,按照JB/T 7041-2006齒輪泵外滲漏檢查試驗規(guī)劃跑合,整個過程無滲漏現象,可以放心出廠。出廠后跟蹤,“三包”期內由于結合面滲漏外退的泵幾乎沒有,成功地解決了該問題。
這次成功的改進,降低了齒輪泵的故障率,對今后同類型的產品的設計和維修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。